最新消息(下)

2-9-2020

關係重整-疫災中的反思(3):最新消息(下)

 

(續上:•福音的震撼力  2.信徒人數

保羅信主後更是極力地宣講福音,並且長途跋涉,到歐亞各地帶領多人信主、建立教會。但在外地有多少人信主則不得而知,因保羅只在乎傳十字架的福音,不在乎為多少人施洗(哥林多前書11617)。然而在耶路撒冷信主的猶太人已相當可觀:「他們聽見,就歸榮耀與神,對保羅說,兄台,你看猶太人中信主的有多少萬」(使徒行傳2120。這裡的“多少萬”原意是“10千”(即1萬),表示很多,“成千上萬”的意思。就算是一萬多人,也是合理的。但是當時也有不少“保守”的猶太人質疑保羅的“開放”作風,甚至要謀害他。後來宗教領袖將他帶到羅馬長官面前受審,公訴者指控保羅如“瘟疫”一般騷亂天下、污穢聖殿:「我們看這個人,如同瘟疫一般,是鼓動普天下眾猶太人生亂的,又是拿撒勒教黨裡的一個頭目,連﹝聖﹞殿他也想要污穢⋯」(2456。他說得對,保羅是像“瘟疫”一樣有感染力;但他所“傳”給人的是福音,不是惡耗;是平安,不是騷亂;是聖潔,不是污穢;是生命,不是病毒!保羅和其他使徒、信徒的生命都充滿了感染力,這感染力是來自福音本身的震撼力

使徒行傳以保羅在羅馬被軟禁兩年作結束:保羅在自己所租的房子裡,住了足足兩年。凡來見他的人,他全都接待,放膽傳講神國﹝的道﹞,將主耶穌基督的事教導人,並沒有人禁止」(283031。這“開放”式的結尾表示故事還沒結束,福音仍在廣傳。保羅後來獲釋,繼續傳道約兩年後再度入監羅馬,這次他預知時候到了:「我現在被澆奠,我離世的時候到了」(提摩太後書46。不久之後,按傳統說法,保羅(和彼得)於主後6567年左右,殉道於羅馬皇帝尼祿手下。

彼得是“猶太人的使徒”,保羅是“外邦人的使徒”(加拉太書28);這兩位教會第一代的領導殉道之後,福音仍然繼續發揮震撼力,信徒人數也持續不斷地增長。根據一般學者比較認同的估計,到了主後300年(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之前80年),基督徒人數已增至約600萬(即帝國人口的10%)!然而比數字更重要的是在當時的處境之下能如此增長,這本身就是一個神蹟!我們需要明白當時基督徒群體增長的獨特性。

基督徒群體增長的兩個獨特性:

 1.基督徒是唯一如此增長的群體:羅馬帝國的神明滿天,但在衆多的宗教群體中,沒有一個新起的群體能像基督徒這般快速、廣泛又持續地增長,而且跨越了地區、種族、身份、階級等等一般宗教群體的界線,吸引各式各樣的人信主(位於今土耳其東邊亞臘拉山脈的亞美尼亞,在主後301年已成為第一個基督教國家)。

2.基督徒是受迫害最嚴重的群體:這是更令人驚訝的特點;基督徒的迫害來自兩方面:

社會方面:基督徒信主後立即面對各種挑戰,包括家人親友、主人同事的排斥或毀謗(彼得前書每一章都提到信徒面對的試煉)。在當時多神多教的社會中,各行各業無不涉及異教習俗,這對信仰認真的基督徒來說造成生活和經濟上的困難。總之,在一般百姓的眼中,基督徒對一神信仰的堅持和獨特的作風,是難以理解的,也因此產生了許多誤會和謠言,導致初期基督徒被誣控三大“罪名”:“無神”(因沒有神像也不拜希羅神明);“淫亂”(因男女同聚一處舉行“愛筵”);“食人”(因常在一起“吃人體”、“喝人血”)!

政權方面:教會從開始就遭受當權者的迫害,只是最初的敵對是來自猶太的宗教領袖(當時羅馬政權視基督徒為猶太教的一份子)。然而基督教的獨特性越來越清楚,人數也越來越多,終於引起羅馬政權的注意,對教會的壓制與打擊也逐漸增加;尤其是基督徒不肯稱凱撒是主,也不向神明獻香等等舉動,被視為向政權的挑戰,造成威脅,最終導致主後303年的“大迫害”,這是羅馬帝國最後也是最嚴重的全面性迫害,許多信徒死於火柱或其他酷刑。然而“疾風知勁草,烈火見真金”,基督徒在諸般打擊下愈挫愈勇,10年之後(主後313年,君士坦丁大帝信基督教一年後),基督教竟成為合法自由的宗教,迫害終告停止。再過幾十年(主後380年),基督教又搖身一變,被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!

回到十字架

值得注意的是,在教會受迫害的兩百多年裡(在合法化、成為國教之前),為什麼仍繼續不斷地有這麼多人信耶穌?而且來自帝國的四面八方、各民各族?當然,這證實了初期信徒的生命力和感染力。但是這麼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是怎麼來的呢?很明顯,這是來自福音本身的震撼力,因為他們是在接受福音之後,生命獲得更新轉變,並且繼續冒險傳揚福音。那麼,福音的震撼力又是怎麼來的呢?在此我們需要“退一步”,回到福音的核心,調準焦距,定睛十字架,重新體會耶穌在十字架上所成全的救恩。

「你們看這個人!」

「彼拉多又出來對眾人說,我帶祂出來見你們,叫你們知道我查不出祂有甚麼罪來。耶穌出來,戴著荊棘冠冕,穿著紫袍。﹝彼拉多﹞對他們說,你們看這個人!」          約翰福音1945

到底當時那些人怎麼看耶穌呢?耶穌被釘上十字架之後,他可以看見周圍有四種人:長官(彼拉多、祭司長),兵丁百姓(衆人、“猶太人”=敵對耶穌的人),和犯人(耶穌兩旁同釘的罪犯)。換句話說,從法律的觀點來看,就是立法的、執法的、守法的、犯法的;這四種人也就代表了所有的人。在他們眼中,耶穌當然是“犯法”的,因為只有被掛在十字架上面的才是犯人、罪人。但是從天父的觀點看來,在耶穌十字架下面的人才是罪人。他們的罪對人是隱藏的,對神卻是顯明的。難怪英國的哲學家穆勒(John Stuart Mill)指出,除了蘇格拉底之外,人類歷史中唯一另外一次最不公正的判決,就是在加略山(=各各他)的那一次:那些人不但錯看了耶穌,而且把耶穌看反了,把他當罪人對待,殊不知他們對待耶穌的方式正顯出他們自己才是罪人(On Liberty 論自由)!

十字架的“矛盾”

耶穌十字架的上方安了一個牌子,寫的是耶穌的罪狀:「猶太人的王,拿撒勒人耶穌」,是用希伯來、拉丁、希利尼三種文字寫的(約翰福音191920),代表了當時的三大文化:猶太、羅馬、希臘。這三種文化的人都無法理解一個被釘十字架的救主的福音;這件事在猶太人看來是羞恥,在羅馬人看來是無能,在希臘人看來是愚拙

「世人憑自己的智慧,既不認識神,神就樂意用﹝人所當作﹞愚拙的道理,拯救那些信的人,這就是神的智慧了!猶太人是要神蹟,希利尼人是求智慧,我們卻是傳釘十字架的基督;在猶太人為絆腳石,在外邦人為愚拙,但在那蒙召的無論是猶太人,希利尼人,基督總為神的能力,神的智慧。因神的愚拙總比人智慧,神的軟弱總比人強壯!」哥林多前書12125

這看似矛盾的福音,事實上卻彰顯了神的智慧與能力。我們從十字架七方面的“最大”, 可以看見基督救恩的奧妙。

十字架的七個“最大”

 1.最大的拒絕:亞伯拉罕,以撒,雅各的神,就是我們列祖的神,已經榮耀了祂的僕人耶穌,你們卻把他交付彼拉多;彼拉多定意要釋放祂,你們竟在彼拉多面前棄絕了祂」(使徒行傳313。他們對耶穌的棄絕(=否定)事實上是否定了他們得救唯一的盼望,因此可說是“最大的拒絕”!但耶穌卻仍然求天父赦免他們:「當下耶穌說,父阿,赦免他們。因為他們所作的,他們不曉得」(路加福音2334。彼得也證實神必赦免他們,但他們仍須悔改歸正:「弟兄們,我曉得你們作這事,是出於不知,你們的官長也是如此。但神曾藉眾先知的口,豫言基督將要受害,就這樣應驗了。所以你們當悔改歸正,使你們的罪得以塗抹,這樣,那安舒的日子,就必從主面前來到」(使徒行傳31719。這本來最大的拒絕,因著神的恩典,卻成了最大的接納

2.最大的羞辱:「他因那擺在前頭的喜樂,就輕看羞辱,忍受了十字架﹝的苦難﹞,便坐在神寶座的右邊」(希伯來書122。釘十字架是當時最殘酷也是最羞辱的刑罰,不單身體飽受折磨,而且因為“公開示衆”,也受盡了“觀衆”的嘲諷漫罵。耶穌不是一般的罪犯,他被稱為“猶太人的王”(所以故意給他戴荊棘冠冕、穿紫袍來諷刺他),但他卻“不能救自己”!因此耶穌所受的這些羞辱尤甚於其他罪犯的羞辱,可說是“最大的羞辱”(從一般人看來)。然而對耶穌來說,被釘十字架是他得榮耀的時候:「耶穌說,人子得榮耀的時候到了我若從地上被舉起來,就要吸引萬人來歸我。耶穌這話原是指著自己將要怎樣死說的」(約翰福音12233233。因著耶穌救贖的死,“萬人”(包括猶太人和外邦人)都有機會成為神的子民,實現神救贖世人的應許,所以這十字架的“羞辱”反倒彰顯了神的榮耀:「父阿,願你榮耀你的名。當時就有聲音從天上來說,我已經榮耀了我的名,還要再榮耀」(約翰福音1228。這本來最大的羞辱,因著神的恩典,卻成了最大的榮耀

 3.最大的軟弱:「他因軟弱被釘在十字架上⋯」(哥林多後書134。從人的角度看,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確是“軟弱無能”的,甚至可說是“最大的軟弱”,因他宣稱要救世人,但現在連自己都救不了:祭司長和文士也是這樣戲弄祂,彼此說,祂救了別人,不能救自己」(馬可福音1531。雖然這是諷刺的話,卻不經意地反映了一個真理:正是因為耶穌“不能救自己”,他才能救別人!他不是“不能”,而是“不要”救自己,否則無法成全神救贖世人的應許:「你想我不能求我父,現在為我差遣十二營多天使來麼?若是這樣,經上所說,事情必須如此的話,怎麼應驗呢?」(馬太福音265354。因此這所謂的“軟弱”,其實正顯出了神的大能,因為耶穌復活了:卻因神的大能,仍然活著」(哥林多後書134。所以保羅說:但在那蒙召的無論是猶太人,希利尼人,基督總為神的能力,神的智慧。因神的愚拙總比人智慧,神的軟弱總比人強壯!」(哥林多前書12425。這本來最大的軟弱,因著神的恩典,卻成了最大的能力

4.最大的愚拙:「猶太人是要神蹟,希利尼人是求智慧,我們卻是傳釘十字架的基督;在猶太人為絆腳石,在外邦人為愚拙」(哥林多前書12223。猶太人所期盼的基督是威武的救主,以大能的神蹟來釋放他們脫離外邦的轄制,像從前出埃及一樣。但耶穌既被釘十字架,怎麼可能是基督(即救主)?“十字架”和“基督”是相互矛盾的,「因為被掛(在木頭上)的人是在神面前受咒詛的」(申命記2123!因此這就成為猶太人的“絆腳石”,令他們厭惡、敵對耶穌。至於希臘人,他們是以求智慧聞名;儘管他們沒有猶太人那種對基督的期盼,但憑他們的“邏輯”也知道“十字架”和“基督”是相互矛盾的,因為只有最惡劣、危險的罪犯或奴隸才會被釘十字架!所以無論對希臘人或羅馬人來說,“釘十字架的基督”不只是缺乏智慧而已,簡直是不可理諭的愚拙,是“最大的愚拙”!然而猶太、希臘、羅馬人都不明白的一點,就是基督是為了他們受咒詛,好叫他們得祝福:「基督既為我們受了咒詛《受原文作成》,就贖出我們脫離律法的咒詛。因為﹝經上﹞記著,『凡掛在木頭上都是被咒詛的。』這便叫亞伯拉罕的福,因基督耶穌可以臨到外邦人,使我們因信得著所應許的﹝聖﹞靈」(加拉太書31314。難怪保羅說這才是神的智慧:「世人憑自己的智慧,既不認識神,神就樂意用﹝人所當作﹞愚拙的道理,拯救那些信的人,這就是神的智慧了!因神的愚拙總比人智慧,神的軟弱總比人強壯!」(哥林多前書12125。這本來最大的愚拙,因著神的恩典,卻成了最大的智慧

 5.最大的黑暗:「從午正到申初遍地都黑暗了」(馬可福音1533。耶穌是在週五上午九點被釘十字架(1525「巳初」),三個小時後(「午正」)天突然變黑了,直到下午三點(「申初」)。這超自然的黑暗在20年後被一位歷史作者提及(Thallus, c. AD 52),但他以自然的原因來解釋這現象,說這是日蝕。然而第三世紀初的基督徒作者Julius Africanus指出這解釋是不可能的,因為耶穌釘十字架是逾越節(滿月)的時候,不會有日蝕!總之,無論怎樣解釋,當時遍地黑暗是歷史事實。但在聖經裡,黑暗黑夜也有靈界象徵的意思,代表罪惡、魔鬼、死亡的“權勢”,尤其是耶穌釘十字架的時刻,被形容為黑暗的權勢得逞之際:「我天天同你們在殿裡,你們不下手拿我;現在卻是你們的時候,黑暗掌權了!」(路加福音2253。因此,耶穌在十字架上所經歷的三小時的黑暗可說是“最大的黑暗”!然而奇妙的是,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死卻勝過了黑暗的權勢,因他是為贖我們的罪而死,並且又從死裡復活,以致我們也能靠著他脫離黑暗的權勢,進入光明的國度:「又感謝父,叫我們能與眾聖徒在光明中同得基業;他救了我們脫離黑暗的權勢,把我們遷到他愛子的國裡;我們在愛子裡得蒙救贖,罪過得以赦免」(歌羅西書11214。不但如此,正因為耶穌在十字架上勝過了黑暗的權勢,將來在新天新地裡就不再有黑夜,神自己就是我們的光:「不再有黑夜,他們也不用燈光日光,因為主神要光照他們」(啟示錄225。這本來最大的黑暗,因著神的恩典,卻成了最大的光明

 6.最大的死亡:「耶穌嘗《原文作受》了那醋,就說,成了。便低下頭,將靈魂交付﹝神﹞了」(約翰福音1930。這是耶穌“十架七言”中最短的一言:「成了!」(原文只有一個字),但卻涵蓋了整本聖經的信息。這字的字根也可引申為“死”的意思(1139「死人」),指抵達終點、完成目標等。耶穌的死不是消極地聽天由命,而是積極地成全使命:「我在地上已經榮耀你,你所託付我的事,我已成全了(=成了)」(174。簡單說,耶穌所成全的是神在亞當和夏娃犯罪之後所應許的救恩,他就是那“女人的後裔”和“亞伯拉罕的後裔”的終極實現(創世記3152218;加拉太書316)。

耶穌的死極為獨特,有代表性代替性。第一個人亞當(=,代表人類)犯罪後,罪和死就臨到世人;但因耶穌基督(“新亞當”,代表新人類)救贖的死,讓我們能靠他得生:「因一次的過犯,眾人都被定罪,照樣,因一次的義行,眾人也就被稱義得生命了」(羅馬書518。這是耶穌十架的代表性。就這麼簡單嗎?不,本來該死該受咒詛的是我們這些罪人,但因著神極大無比的恩典,耶穌代替我們承擔了這一切:「神使那無罪的《無罪原文作不知罪》,替我們成為罪,好叫我們在他裡面成為神的義」(哥林多後書521「基督既為我們受了咒詛《受原文作成》,就贖出我們脫離律法的咒詛。因為﹝經上﹞記著,『凡掛在木頭上都是被咒詛的。』」(加拉太書313。這是耶穌十架的代替性

我們不可輕看這一點。想想看,耶穌在十字架上承擔了所有人的罪和咒詛,以致他自己成了罪和咒詛,這是什麼滋味?根據神的本性和聖經的啟示,這種人必須要跟神“隔離”。這就是為什麼耶穌在客西馬尼園極其難過傷痛地禱告三次:「我父阿,倘若可行,求你叫這杯離開我!」然而他還是順服,上了十字架。他在十字架上說了七句話,前三句話是在黑暗之前說的,後三句話是在黑暗之後說的,中間那句話是在黑暗的最後一刻說的:「申初的時候,耶穌大聲喊著說,以羅伊,以羅伊,拉馬撒巴各大尼?繙出來,就是,我的神,我的神,為甚麼離棄我?」(馬可福音1534,實現了“彌賽亞”詩篇221。這是耶穌在十字架上最痛苦的一刻,我們所有人的罪和咒詛都堆在他身上,我們所有人的“病毒”都傳給了他,以致他必須與天父“隔離”,這是“最大的死亡”!

與神隔離就是死亡,與神同在就是生命。正因耶穌代替了我們與神隔離,我們在他裡面就得以與神同在,不再隔離,是已經“出死入生”了(約翰福音524)!耶穌死時發生了一個奇景:「殿裡的幔子,從上到下裂為兩半」(馬可福音1538,這是神的作為(就如耶穌受洗時天“裂開”一般,110),表明我們靠著耶穌就能進入“至聖所”,來到神面前:「弟兄們,我們既因耶穌的血,得以坦然進入至聖所,是藉著他給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從幔子經過,這幔子就是他的身體」(希伯來書101920。這本來象徵“失敗”的十字架,卻變為真正的“勝利”,因為耶穌從死裡復活了!但這勝利在十字架上已經開始了,耶穌已經擊敗了死亡(提摩太後書110「把死廢去」),並將我們的“罪狀”釘在十字架上(就如他的罪狀也釘在十字架上),又擄獲一切仇敵權勢,繳械示衆:「你們從前在過犯,和未受割禮的肉體中死了,神赦免了你們一切過犯,便叫你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。又塗抹了在律例上所寫,攻擊我們有礙於我們的字據,把他撤去,釘在十字架上。既將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擄來,明顯給眾人看,就仗著十字架誇勝」(歌羅西書21315。正因如此,我們今天在各種的苦難中也能靠著主的愛而“得勝有餘”(羅馬書837),並且因為將來我們都要復活,死亡要“被得勝吞滅”,我們現在就能靠主得勝(哥林多前書155457)。不但如此,正因為耶穌在十字架上勝過了死亡的權勢,將來在新天新地裡就不再有死亡,神自己要與我們同在(=生命):「我聽見有大聲音從寶座出來說,看哪,神的帳幕在人間。他要與人同住,他們要作他的子民,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,作他們的神。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。不再有死亡,也不再有悲哀,哭號,疼痛,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」(啟示錄2134。這本來最大的死亡,因著神的恩典,卻成了最大的得勝

 7.最大的絕望:「他們還住在加利利的時候,耶穌對門徒說,人子將要被交在人手裡,他們要殺害祂,第三日祂要復活;門徒就大大的憂愁」(馬太福音172223。門徒對耶穌這句話的反應似乎有點反常;耶穌不是說他要復活嗎?但他們的反應是針對耶穌將被“殺害”,而不是他將要“復活”。對他們來說,如果耶穌被殺害,他們一切的希望就沒了!這是為什麼彼得要勸阻耶穌:「彼得就拉著祂,勸祂說,主阿,萬不可如此,這事必不臨到你身上!」( 1622,而且在耶穌被捕後,他們立刻逃跑:「當下門徒都離開祂逃走了」(2656。耶穌被釘死十字架後,那些跟從耶穌的婦女們不但沒逃跑,她們還跟著去確定耶穌安葬的地方,準備過了安息日後去膏耶穌的身體。她們對耶穌的信心和愛心都顯得比那些“弟兄門徒”更大,但當她們去膏耶穌的身體時,她們完全沒想到耶穌真的會復活;所以當她們發現耶穌的身體不見了,她們極為驚訝,那時天使對她們說:「為甚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?他不在這裡,已經復活了!」(路加福音2456。猶太人對人死後的狀況不甚清楚,但一般都相信他們在末世會集體復活,如以賽亞書2619所言:「死人《原文作你的死人》要復活,屍首《原文作我的屍首》要興起。睡在塵埃的阿,要醒起唱歌,因你的甘露﹝好像﹞菜蔬上的甘露,地也要交出死人來。」因此在他們的觀念中,復活是將來集體的,而非現在個體的。當門徒聽見耶穌預言自己被殺後(第三日)還要復活,他們不太明白,最多只當耶穌是指將來(末世)的復活,不會理解為現在(今世)的復活。這就是為什麼耶穌的死會叫他們“大大的憂愁”,感到無望、害怕。他們本來在耶穌身上所看見的盼望,似乎就這樣破滅了!

 至於外邦人,他們對人死後的狀況也沒有一致的看法,但基本上都受希臘哲學的影響,認為人死後身體不會復活。哥林多教會的外邦信徒中就存在這種觀念:「既傳基督是從死裡復活了,怎麼在你們中間,有人說沒有死人復活的事呢?」(哥林多前書1512。他們的問題不是完全不相信復活,而是認為身體不會或不需要復活,因為身體次於靈性,他們已經信了耶穌,又有這麼多屬靈的恩賜(157),可說是已經“靈裡復活”了!既然如此,將來身體如何並不重要(這就是為何他們放縱身體,如61220所反映的)。但保羅指出這種觀念的邏輯結果就是完全消極無望的人生態度:「若死人不復活,我們就吃吃喝喝罷,因為明天要死了!」(1532。後面那句話“我們就吃吃喝喝罷,因為明天要死了”,有兩個典故。其一來自舊約時期耶路撒冷居民在大難臨頭時的表現:「當那日,主萬軍之耶和華叫人哭泣哀號,頭上光禿,身披麻布。誰知,人倒歡喜快樂,宰牛殺羊,吃肉喝酒,﹝說,﹞我們吃喝罷,因為明天要死了!」(以賽亞書221213。他們的表現跟外邦人一樣,完全忽視將來的復活和審判。其二是引自新約時期希臘思想的一句俗語(雖然有希臘哲學家批評這觀點),反映出一種消極無望的人生態度。保羅所強調的是這種態度是不相信身體復活的自然結果,且會導致行為的敗壞。也就是說,因為身體會復活,我們才有盼望;若身體不復活,我們就沒有盼望。「因為死人若不復活,基督也就沒有復活了。基督若沒有復活,你們的信便是徒然,你們仍在罪裡;就是在基督裡睡了的人也滅亡了」(哥林多前書151618。這是因為基督若沒有復活,就表示他沒有勝過罪惡和死亡,我們還在罪和死的權勢下,將來也就滅亡,不會復活。因此如果基督徒以為身體不復活也能得救的話,就是自欺,因為他們過去所信的是徒然的,他們現在還在罪裡,未得赦免,他們將來所盼望的也不會實現,所以比本來就沒有這種信心和盼望的人更可憐:「我們若靠基督,只在今生有指望,就算比眾人更可憐!」(1519。不但如此,若基督沒有復活,不僅我們沒有盼望,連天地萬物都將絕望!因為人的罪不只是影響人類,也影響了整個創造,叫那本來“一切都甚好”的創造(創世記131)變成“被敗壞轄制”的創造:「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脫離敗壞的轄制,得享神兒女自由的榮耀」(羅馬書821,這是罪所帶來的宇宙性的悲劇後果。因此,若基督沒有復活,人類和天地都將絕望,這是“最大的絕望”!

然而奇妙的事發生了,耶穌真的照他所說的第三天復活了!這是出乎當時所有人的意料之外,難怪那些婦女和門徒有各種摻雜的情緒反應:「婦女們就急忙離開墳墓,又害怕,又大大的歡喜⋯」(馬太福音288她們就出來,從墳墓那裡逃跑;又發抖,又驚奇,甚麼也不告訴人,因為她們害怕」(馬可福音168「她們這些話,使徒以為是胡言,就不相信」(路加福音2411「那些門徒就對他說,我們已經看見主了!多馬卻說,我非看見祂手上的釘痕,用指頭探入那釘痕,又用手探入祂的肋旁,我總不信」(約翰福音2025。其實基督(=彌賽亞救主)的死和復活,應當不足為奇,因為本來就是整卷聖經(舊約)所應許和預言的:「我當日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,第一,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,為我們的罪死了,而且埋葬了;又照聖經所說,第三天復活了,並且顯給磯法看,然後顯給十二使徒看;後來一時顯給五百多弟兄看,其中一大半到如今還在⋯」(哥林多前書1536。留意這裡講到基督的死和復活,都有主觀和客觀的兩面:“死”是主觀的經歷,“埋葬”是死的客觀印證;“復活”是主觀的經歷,“顯現”是復活的客觀印證。保羅指出有幾百位見過耶穌復活顯現的人“到如今還在”(即耶穌復活20多年後),他們是耶穌復活的歷史見證人!但保羅的重點不單是強調耶穌復活的事實,他更進一步說明這事實的意義和重要性。

耶穌的復活帶給我們盼望,但這盼望不只是關乎我們個人的“小盼望”(「我得救、有永生」),而更是關乎全人類宇宙的“大盼望”!這大盼望可以從“空間”和“時間”兩個層面來看。“空間”指盼望的廣度:在亞當裡眾人都死了;照樣,在基督裡眾人也都要復活」(1522。因為耶穌復活了,所有信他的人也因此都有復活的盼望。不但如此,連整個創造也因耶穌復活而有盼望;因為我們將來身體復活的時候,這創造也跟著得以自由:「受造之物,切望等候神的眾子顯出來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脫離敗壞的轄制,得享神兒女自由的榮耀」(羅馬書81921。另一層面,“時間”指盼望的長度,包括現在和將來;我們信主得救時,在靈性上已經復活了:你們從前在過犯和未受割禮的肉體中死了,神赦免了你們一切過犯,便叫你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」(歌羅西書213。但這只是盼望的開始,要等到末日耶穌再來時,已死的信徒身體將復活,還活著的信徒身體將改變,那時才是這盼望完全的實現:「就在一霎時,眨眼之間,號筒末次吹響的時候,因號筒要響,死人要復活成為不朽壞的,我們也要改變;這必朽壞的,總要變成不朽壞的;這必死的,總要變成不死的。這必朽壞的既變成不朽壞的,這必死的既變成不死的,那時﹝經上﹞所記,死被得勝吞滅的話就應驗了!」(哥林多前書155254

因此,我們信主得救時已開始經歷這復活的盼望;這是神更新創造的開始,因為我們在基督裡就是一個新的創造:「若有人在基督裡,他就是新造的人(原文是“一個新造”);舊事已過,看哪,都變成新的了!」(哥林多後書517。但要等到耶穌再來,我們身體復活,創造得以更新的時候,這盼望才會完全、永遠的實現: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。坐寶座的說,看哪,我將一切都更新了」(啟示錄2145。然而從現在到將來這段時間,因為罪惡還存在,我們和大地都仍然會經歷災害苦難:「我們知道一切受造之物,一同歎息勞苦,直到如今。不但如此,就是我們這有﹝聖﹞靈初結果子的,也是自己心裡歎息,等候得著兒子的名分,乃是我們的身體得贖」(羅馬書82223“歎息”是指在這末世等候主再來的期間,對災害苦難的感受。但聖靈已內住我們裡面,我們已成為神的兒女:「聖靈與我們的心同證我們是神的兒女」(816。這是“初結的果子”,只是開始,但也保證豐收終必臨到,就是將來我們身體復活(“身體得贖”)時,我們被“領養”(“得著兒子的名分”)成為神兒女的身份將完全實現(受造之物也得享自由)。然而在這之前,受造之物(和我們)都在“勞苦”之中。這是“生”之苦(不是“死”之苦),因為“勞苦”是指生產的苦(“產難”),是暫時的苦,將來的結果卻是生命和喜樂:「婦人生產的時候,就憂愁,因為她的時候到了。既生了孩子,就不再記念那苦楚,因為歡喜世上生了一個人。你們現在也是憂愁,但我要再見你們,你們的心就喜樂了,這喜樂,也沒有人能奪去!」(約翰福音162122。既然如此,我們現在就當靠主忍耐等候那將來的盼望:「我們得救是在乎盼望,只是所見的盼望不是盼望;誰還盼望他所見的呢?但我們若盼望那所不見的,就必忍耐等候」(羅馬書82425

這樣看來,耶穌的十字架和復活所帶來的盼望,無論是廣度或長度,都遠遠超過我們所想像的。因此在這“歎息勞苦”的世代,我們必須將眼目從狹窄的自我身上,轉向神自己,重新體會他在基督裡所成就的一切是何等的廣大,正如保羅為以弗所教會禱告的:

「求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神,榮耀的父,將那賜人智慧和啟示的靈,賞給你們,使你們真知道他。並且照明你們心中的眼睛,使你們知道他的恩召有何等指望;他在聖徒中得的基業,有何等豐盛的榮耀;並﹝知道﹞他向我們這信的人所顯的能力,是何等浩大;就是照他在基督身上,所運行的大能大力,使他從死裡復活,叫他在天上坐在自己的右邊,遠超過一切執政的,掌權的,有能的,主治的,和一切有名的。不但是今世的,連來世的也都超過了!」以弗所書11721

這裡提到三個“何等”。“何等指望”:我們所得的救恩(“恩召”)有無比的盼望,讓我們已開始得到天上各樣屬靈的福氣、成為神的兒女、過犯得以赦免⋯(1314)。這是過去我們得救時已經開始經歷的事實。“何等榮耀”:因著耶穌的救贖,我們在神裡面得到一切的基業,我們也成為神的基業,這是何等豐盛的榮耀;到我們完全得贖(身體復活)時,這榮耀就得以完全彰顯(114)。這是將來要經歷的事實。“何等浩大:神使基督從死裡復活的能力是“超越的宏大”(呂振中譯本),遠超過今世和來世一切的權勢;而這浩大的能力已經向我們信主的人顯出來了!這是我們現在就能經歷的事實。

正如罪帶來宇宙性的悲劇後果,耶穌的十架和復活也帶來宇宙性的榮耀結果。這本來最大的絕望,因著神的恩典,卻成了最大的盼望

 •十字架的福音

從十字架的七個“最大”,我們可以略為瞥見神的智慧與能力;難怪保羅對那喜歡高舉人的智慧與能力的哥林多教會說:「弟兄們,從前我到你們那裡去,並沒有用高言大智對你們宣傳神的奧秘。因為我曾定了主意,在你們中間不知道別的,只知道耶穌基督,並祂釘十字架」(哥林多前書212。“耶穌基督,並祂釘十字架”就是福音的核心,可以稱為“十字架的福音”。這福音所成全的是“這麼大的救恩”,是我們不能忽略的(希伯來書23)。可惜今天恐怕真的是有不少基督徒忽略了這麼浩大又寶貴的救恩,並且還把這救恩濃縮成只是個人的經歷或保障,把那本來“這麼大的救恩”變成了“這麼小的救恩”!這裡一個根本的原因,就是我們不真的明白福音本身的特點和意義。前面所講的七個“最大”反映了十字架福音的兩個特點:爭戰。正因為神對我們的愛以及為我們的爭戰,那本來最大的拒絕、羞辱、軟弱、愚拙、黑暗、死亡和絕望,才會變成最大的接納、榮耀、能力、智慧、光明、得勝和盼望!“神的愛”我們比較熟悉:

「因我們還軟弱的時候,基督就按所定的日期為罪人死。為義人死,是少有的,為仁人死,或者有敢作的;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,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。現在我們既靠著他的血稱義,就更要藉著他免去﹝神的﹞忿怒;因為我們作仇敵的時候,且藉著神兒子的死,得與神和好,既已和好,就更要因祂的生得救了。不但如此,我們既藉著我主耶穌基督,得與神和好,也就藉著祂,以神為樂。」  羅馬書5611

很明顯,耶穌的死和神的愛是分不開的。而耶穌的死之所以特別,是因為他是為“罪人”“仇敵”死;這是耶穌的死的獨特性,也同時彰顯了神的愛的獨特性。耶穌的死讓我們這些“罪人”得以稱義,叫我們這些“仇敵”能與神和好,這就是神的愛,就是福音的特點,但同時也表明這愛是需要付代價的。這代價就是耶穌在十字架上為我們爭戰,而且得勝了,以致我們能免去將來審判的忿怒,完全得救。這“爭戰”就是十字架福音的另一個特點,但卻是我們比較忽略的。我們必須明白“福音”的基本意義,才能體會耶穌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原來是“這麼大的救恩”!

 •福音的意義

 1.希羅背景:“福音”或“好消息”在希臘/羅馬時代是指喜訊的宣告,特別是皇帝的誕辰、戰勝、登基等;因為新統治者的出現意味著新時代的開始、戰亂的停止、和平的臨到,值得歡慶。在小亞細亞(土耳其)的Priene發現的碑文(9BC)提到羅馬首位皇帝奧古斯都(Augustus, 27BC-AD14),稱其為拯救者,將停止戰亂,引進秩序,並稱其誕辰為的誕辰,是這世界福音的開始…。這些描述與路加福音21011很類似:那天使對他們說:不要懼怕!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(=好消息/福音),是關乎萬民的今天在大衛的城裡,為你們生了救主,就是主基督。」雖然當時羅馬帝國的居民聽到“福音”時會聯想到跟皇帝有關的事,但新約聖經作者所講的乃是真正的“福音”,是神的福音,神的國度,真正的君王救主;他們所講的“福音”的背景是來自舊約聖經。

 2.舊約背景:最重要的兩處“福音”的經文均來自以賽亞書:

報好信息給錫安的啊,你要登高山;報好信息給耶路撒冷的啊,你要極力揚聲。揚聲不要懼怕,對猶大的城邑說:看哪,你們的神!」以賽亞書409

那報佳音,傳平安,報好信,傳救恩的,對錫安說:你的神作王了!這人的腳登山何等佳美!」以賽亞書527

這裡所言福音的中心是神,福音的重點是神作王,福音的內容是被擄之民蒙神赦罪救贖、回歸故土、神回到他們中間作王,福音的見證將延及萬邦。

*根據以上的觀察,耶穌和使徒們所傳的“福音”是指神將救贖百姓從被擄之地歸回,並親自回到他們中間作王的應許,已經因著耶穌的來到開始實現,神的國已經在耶穌裡面臨到;這是新的時代、末世的開始。因此福音主要是指“神的福音”,而非“人的福音”;福音所強調的是“神的得勝”,而非“人的得救”(人得救是神得勝的結果)。福音的希羅背景和舊約背景都反映了兩個重點:爭戰勝利。聖經指出這爭戰勝利是神在耶穌裡所成就的,藉著耶穌的十字架和復活已清楚彰顯。那麼,到底這爭戰勝利的對象是誰?耶穌所擊敗的仇敵是誰?聖經啟示我們,耶穌以他的死和復活,擊敗了三大仇敵:罪惡魔鬼死亡

 •耶穌擊敗三大仇敵

罪惡:「因為知道我們的舊人,和祂同釘十字架,使罪身滅絕,叫我們不再作罪的奴僕」羅馬書6:6

魔鬼:「兒女既同有血肉之體,祂也照樣親自成了血肉之體;特要藉著死,敗壞那掌死權的,就是魔鬼;並要釋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為奴僕的人」希伯來書2:1415

死亡:「但如今藉著我們救主基督耶穌的顯現,纔表明出來了。祂已經把死廢去,藉著福音,將不能壞的生命彰顯出來」提摩太後書1:10

注意這三處經文的主要動詞:“滅絕”“敗壞”“廢去”,在希臘原文是同一個字,意為“解除權勢”、“使無效”。

“使罪身滅絕”可譯為使罪身“喪失機能”(新譯本)或“無能為力”(呂振中譯本),因我們得救之前是罪的奴隸,無法勝過罪的權勢;但因著耶穌已經代表並代替我們死,以致我們得救之後,罪就失去了掌控我們身體(代表整個人)去犯罪的權勢。

“敗壞”魔鬼就是叫魔鬼“無能為力”(呂振中譯本),因我們得救之前是在罪中,結局就是死;又因我們都怕死,所以就作了那掌死權的魔鬼的奴隸。然而因著耶穌救贖的死,魔鬼的權勢已被解除;我們也靠主得釋放,不再因怕死而作奴隸。

“廢去”死亡同樣是耶穌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恩典,因他從死裡復活,勝過了死亡的權勢,我們在主裡也勝過死亡(將來身體要復活),而這新的生命是現在就能經歷的。因為當人聽見十字架的福音而信主得救時,這永遠與神同在的生命就已經彰顯出來了。

這裡有幾點要明白:首先,這三大仇敵從一開始就“合作無間”,想要顛覆神的作為。從創世記第三章就可看見魔鬼(蛇)如何引誘人犯罪,導致人與神隔離(死)。其次,這三大仇敵是一切災害苦難的“終極原因”,但不一定是“直接原因”。因為人得罪神,與神隔離後,就活在罪中,給魔鬼留地步,面對死亡的威脅,並在這受咒詛的地上求生存(創世記317),因此難免會遭受災害苦難。這是一個不完美、被敗壞轄制的世界,所以有各種問題的存在,但並非每一個問題都直接跟罪或魔鬼有關;因此我們不能無情無理地說某某人患了這病就是因為他犯罪,或肯定是魔鬼的作為!最後,這三大仇敵雖然已經被耶穌基督的死和復活所擊敗,已經被解除權勢,但它們仍然存在;儘管不能像過去一樣把我們當奴隸來控制我們,卻還是很活躍地在引誘、試探、威脅著我們,破壞我們與神和人的關係。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信了主之後,仍然會面對各種問題和苦難。但因神已經稱我們為義,聖靈已經與我們同在並且幫助我們,基督耶穌已經復活升天並且替我們祈求,所以沒有任何的患難或權勢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;不但如此,我們靠著主在這一切的事上,已經得勝有餘了(羅馬書82639)!等耶穌再來的時候,這一切仇敵就要被澈底的解除權勢,並且被完全的消滅:

再後末期到了,那時,基督既將一切執政的,掌權的,有能的,都毀滅(=解除權勢)了,就把國交與父神。因為基督必要作王,等神把一切仇敵,都放在祂的腳下。儘末了所毀滅(=解除權勢)的仇敵,就是死。」哥林多前書152426

「那迷惑他們的魔鬼,被扔在硫磺的火湖裡,就是獸和假先知所在的地方;他們必晝夜受痛苦,直到永永遠遠死亡和陰間也被扔在火湖裡;這火湖就是第二次的死。」    啟示錄201014

 •這麼大的救恩!

從以上的觀察,我們看見這十字架的福音所成就的是何等大的救恩!這正是希伯來書一開始就強調的:神的兒子耶穌將歷史引進了末世,他超越了一切的創造和所有的天使(希伯來書119)。不但如此,神在耶穌裡所成全的救恩是宇宙性的,是超越時空的:

「又說,『主阿,你起初立了地的根基,天也是你手所造的。天地都要滅沒,你卻要長存。天地都要像衣服漸漸舊了,你要將天地捲起來,像一件外衣,天地就都改變了。惟有你永不改變,你的年數沒有窮盡。』所有的天使,神從來對那一個說,『你坐在我的右邊,等我使你仇敵作你的腳凳』?天使豈不都是服役的靈,奉差遣為那將要承受救恩的人效力麼?」11014

這裡對我們的啟發是要擴展視野,不要再把福音和救恩縮小到只是為自己;福音和救恩是宇宙性的,神要我們這些得救的人一起參與他救贖人類、更新創造的使命,而非只顧自己,等著“上天堂”!再者,福音和救恩從頭到底都是神的作為,因此當以神為中心。打個比方,如果我患了血癌,找不到合格的骨髓,結果醫生自己捐骨髓給我,救了我一命。若別人問我是怎麼好的,我會只說:「哦,我找到骨髓了,病好了,沒事了!」嗎?還是會說:「醫生親自捐了骨髓給我救了我,我要感謝他,聽他的話!」?同樣,我不能只說:「我做了決志禱告,得救了!」我要說:「神愛我,耶穌救了我,他是我的主!」

正因為十字架的福音所成就的是這麼大的救恩,我們更當加倍留意,不能忽略:

「所以我們當越發鄭重所聽見的道理,恐怕我們隨流失去我們若忽略這麼大的救恩,怎能逃罪呢?這救恩起先是主親自講的,後來是聽見的人給我們證實了。」213

這裡的重點是要我們“更加密切注意”(新譯本)所聽見的(原文沒有“道理”),即第一章所講的耶穌和救恩的超越性。否則我們就會像從前以色列民一樣,因輕視藉天使所傳的律法而流失,無法達成目標,就如沒有好好掌舵的船流失海中一般。簡單說,我們的注意力是和所聽見的消息成正比;越重大的消息,就越當加倍的注意。自從新冠病毒爆發以來,我們在追蹤和了解疫情上所花的時間與精力恐怕是空前的,這表明我們認定這是切身相關的消息。然而,有多少人肯花同樣(不必說更多了)的時間與精力來了解十字架的福音和這麼大的救恩?也許我們不認為這是切身相關的最新消息,所以忽略了。但實際上,耶穌的福音是最重大而且最切身相關的消息;不單是最好的消息,也一直都是最新的消息,特別是到了末日耶穌再來時,更是最新的消息。福音的特點就是,因為耶穌已經得勝了,所以我們現在就能知道將來最新的消息必是最好的消息!所以保羅能說:「我想現在的苦楚,若比起將來要顯於我們的榮耀,就不足介意了!」(羅馬書818

 •疫災中的反思

我們要怎麼看這疫情的消息呢?這是觀點的問題。我們的肉眼看不見病毒,要用電子顯微鏡才看得見。我們的肉眼也無法體會這宇宙的浩大,除非用太空望遠鏡才能稍為瞥見。同樣,我們需要以神的觀點,特別是耶穌十字架福音的觀點,來看一切的災害苦難。也就是說,以福音好消息的觀點來看所有的壞消息(無論是現在的或將來的),才能看得清楚準確。要不然我們就會像當初以色列人見到非利士巨人歌利亞一樣,嚇得不知道怎麼辦。聖經有至少四次指出遇到挑戰時,觀點的重要性:

大衛:掃羅和以色列眾人聽見非利士人的這些話,就驚惶,極其害怕大衛對非利士人說,你來攻擊我,是靠著刀槍和﹝銅﹞戟;我來攻擊你,是靠著萬軍之耶和華的名,就是你所怒罵帶領以色列軍隊的神」(撒母耳記上171145

以利沙:「神人的僕人清早起來出去,看見車馬軍兵圍困了城。僕人對神人說,哀哉,我主阿,我們怎樣行才好呢?神人說,不要懼怕。與我們同在的比與他們同在的更多!以利沙禱告說,耶和華阿,求你開這少年人的眼目,使他能看見。耶和華開他的眼目,他就看見滿山有火車火馬圍繞以利沙」(列王記下61517

希西家:「你們當剛強壯膽,不要因亞述王和跟隨他的大軍恐懼,驚慌。因為與我們同在的,比與他們同在的更大。與他們同在的是肉臂,與我們同在的是耶和華我們的神,他必幫助我們,為我們爭戰。百姓就靠猶大王希西家的話,安然無懼了」(歷代志下3278

小子們:「小子們哪,你們是屬神的,並且勝了他們;因為那在你們裡面的,比那在世界上的更大」(約翰一書44

多花時間精力在福音的好消息上,體會神在我們身上的心意;重整我們和神、家人、別人的關係。以後再聽見什麼壞消息都可放心,因為耶穌已經得勝了(約翰福音1633)!

林立元  5192020